濕氣重先健脾!濕從哪兒來,又從何走?看看中醫解釋
在中醫范疇,濕氣是病邪之一,聽到它你就會聯想到陰寒、渾濁、黏膩等詞語。進入秋季后濕氣雖然少了一點,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感覺自己被濕氣困住了,渾身不舒服。身上的濕氣到底從哪里來?健康養生小編分享。
腎臟和脾是身體里統領“水液”的兩個將軍,它們能力很強,但是喜好卻不一樣,腎臟喜水,充足的水分能讓它的能力增強,而脾卻喜歡干燥,如果到了潮濕的環境中,脾就會被困頓住。
身體健康的時候,腎氣充足,精微物質給腎陽提供能量,幫助水液分散到身體各個部位。此時脾也開始調動運化能力,讓腸胃充分蠕動起來,營養物質都能進入血液和消化系統,過濾產生水。
就這樣兩個將軍相互合作,共同維護人體水液平衡。但是,因為脾的能力會受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影響,所以并非每個人都是健康的。

是不是濕氣太重,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辨
身體沉重,肌肉力量弱
脾主肌肉,被濕氣籠罩身體會有很明顯的感覺,那就是肌肉容易酸痛,力量減弱,就像腿上綁了沙袋負重前行,走路很容易累。一般腿累的時候休息到第二天就緩解了,但如果是濕氣導致的,連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虛弱無力的。
頭昏腦脹,神思不清
濕氣多了就像有霧迷在眼前,不僅覺得大腦被蒙蔽了,視力也會變得模糊,整個人有點呆滯、昏昏沉沉,不太精明的樣子。如果你總感覺自己的頭上像戴了一頂重帽子,神思不清,有可能是濕氣太重了。
腹脹腹瀉,大便溏稀
體內產生的水太多了,大便就像兌了水,排出來后是溏稀的,還容易粘馬桶。而且自己總覺得肚子不舒服,有點脹脹的,不太想吃飯。女性朋友濕氣太重的話,白帶會變多,身上淋漓不盡。
皮膚瘙癢,反復濕疹
濕氣反應在皮膚上就成了濕疹,有瘙癢、發紅、長疙瘩等癥狀,而且濕疹容易復發,很難痊愈。只有體內的水液平衡了,多余的濕氣代謝掉,濕疹才會好轉。
濕氣重,不僅會影響內部環境穩定,還會影響皮膚,帶來多種令人不適的癥狀,此外,稍微一吃就容易發胖、經常關節疼痛、痰多咳不完、胸口悶、尿多,都有可能是濕氣困頓引起的。
濕從哪兒來,又從何走?能不能不管它?
濕氣從環境中來,季節變換雨水增多,居住在海邊或河邊,臥室背陰或處于地下,經常穿著拖鞋走水路,都可能給身體帶來濕氣。
除了自然界中的濕氣,夏天常吹空調、貪吃冷飲和西瓜、愛吃海鮮,也會助長濕氣。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人的精神能量也會變少,變得郁郁寡歡、低落沉悶。中醫認為思慮傷脾,經常處在這種悶悶不樂的狀態下,對脾陽會造成進一步傷害。
身體內外都會產生濕氣,兩種濕氣相互影響,最后就成了一種黏膩的、沉重的病氣,讓脾陽運化失常,困頓不振。等到濕氣越聚越多,想要驅散也會變得困難。
而脾陽損傷后其他系統也不能獨善其身,首先是胃分解能力下降,經常胃脹、噯氣,其次是腎過濾負擔加重,患者總是忍不住上廁所,最后都不敢多喝水,而飲水過少對腎和膀胱都有損傷??梢哉f脾陽失常后多種疾病都會接踵而來,令人煩躁不堪。
一物降一物,濕氣重先健脾!
遇到濕氣,很多人只想著趕緊把濕氣趕走,各種除濕的方法用起來,但是現在脾陽能量不足,什么方法都是枉然,只有先把脾胃強健起來,濕氣才能迎刃而解。所以,如果要問濕氣的“克星”是什么,答案應該是健脾。
第一步:健脾胃
脾胃強,則消化能力好,脾一虛,濕氣就來了,所以要先健脾,可以在中醫指導下服用健脾力度大的中藥,例如茯苓、白術、白扁豆等。平時還要飲食有節,保持七分飽,定時定量進餐,忌口生冷辛辣的食物。
第二步:祛濕
散濕、化濕、利濕都是祛濕的方法,比如說泡腳、運動、汗蒸,讓濕氣變成汗液排出,或者用中藥從內部調理,讓濕氣慢慢減少,也可以多食用利尿的食物,讓體液通過腎臟排出。同時還要改變居住環境,遠離水邊,搬離地下室,多進行戶外活動。
第三步:補氣血
如果以上兩種方法效果不理想,可以再加上補氣血,補充芝麻、桂圓、動物肝臟等食物,因為氣血充足了行氣更通暢,有利于消除濕氣,還能提升脾陽和元氣,讓精神狀態變好。胃口變好想吃飯了,肚子暖暖的,就說明體內的濕氣在慢慢減少,很快會恢復健康。
濕氣給人帶來的黏膩、停滯感,從皮膚、口腔、排泄物上都能感覺出來,有的病癥還比較難纏,反反復復不見好,非常痛苦,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濕氣這個問題,它不僅威力大,還會和暑氣、寒氣、熱火相結合,形成暑濕、寒濕、濕熱之癥。脾胃是健康的根,脾胃健康,人體才能吃好睡好,精神飽滿。
健康養生http://www.t-850.com/
- 上一篇:北京租父母演員,找人扮演父母,北京租臨時演員 2022/9/30
- 下一篇:養生,養的就是生命活力。如何養生呢? 2022/9/3